中國產權交易市場亟待規范
自今年3月份中國證監會成立發行二部的消息傳出以后,有關產權交易市場的訊息不絕于耳。4月份以來,國資委針對產權交易“跑馬圈地、籠絡人心”,其舉動備受市場矚目。
另外,隨著我國股市的逐漸好轉和股權分置改革的不斷推進,資本市場開始煥發生機,與此相關的行業在近期暗流涌動,產權交易市場和風險投資格外耀眼、消息頻頻傳出,“發展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大會、小會接二連三,似乎我國資本市場的春天即將來臨。
但筆者認為,我國資本市場目前出現的這一苗頭,只是中國資本市場開始全面恢復的一個起點,不能過于夸大其聲勢,以免誘導市場走向非理性繁榮。同時,要明確產權交易市場的管理者,避免部門之間的相互爭權奪利,從而使各大產權交易所過度膨脹。其次,市場和投資人應該理性地對待這一繁榮景象,并客觀認識目前的市場格局,且勿盲目樂觀。
由于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改革、市場投資氛圍和法制環境極不完善,違規成本過低,導致市場誠信普遍缺失,各種違規、欺騙和圈錢的“偽市場”行為屢禁不止。在這樣一個圈錢氣氛過于濃重的畸形資本市場里,大家一定要警惕各種所謂的創新,防止“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成為多層次圈錢、多層次欺騙的幌子。
為何要給“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打這樣的預防針?
主要是基于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現狀和產權交易市場的混亂,以及管理主體的不明確,會出現更多鉆空子的違規者,所以不得不提醒市場和投資人警惕。
“證監會成立發行二部”似乎有望改變這一局面。消息稱,該部將負責核準非上市的公眾公司公開發行股票。原因主要是目前具備“公眾公司公開發行”條件的公司數目較多,市場規模極為龐大,但尷尬的是這個市場長期處于無人監管的局面。現在,如果證監會出面對產權交易市場進行盡職管理、全面清理,很及時,也迫在眉睫。
就在證監會有關人員放話成立發行二部之后,國資委最近也號召全國產權交易所的各大諸侯,前往海南、天津等舉行各種以產權交易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為主題的論壇,共話產權交易市場的前世今生,討論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狀況,尋求產權交易市場的未來出路,建議產權交易市場規范運作,防止不公開、不透明的交易和私下聯手侵吞國有資產的交易行為。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會上高調宣布:將成立中國產權交易行業協會。并決心要將中國產權交易行業協會辦成最好的行業協會,不官辦,完全按照市場化原則運作,并能夠真正起到行業自律作用。
從中國證監會的舉動和國資委籠絡產權交易市場主體的情形來看,似乎他們雙方都想爭取這一市場的管理權和話語權,兩大部門的利益之戰也好像拉開序幕。而這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我國產權交易市場的蛋糕巨大。
今年起實施的新《證券法》明確規定,今后股份公司向累計200人發行股票,都算公眾公司公開發行,發行監管二部的成立將使證監會的監管權限再次擴大。目前中國累計超過200個股東發行股票的公眾公司已經超過1萬多家。由于法律的許可,將意味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但“多層次資本市場”幌子下的多層次圈錢不得不防。
隨著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地的產權交易市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產權交易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產權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發展對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等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的產權交易市場起步較晚,還處在一個較低層次發展,管理混亂和無序化競爭使得市場整體層次不齊。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類產權交易機構已超過300家,一個省多家,一個市多家,甚至一些不可能有太大交易量的小市小縣也成立了產權交易所,這樣分散交易不僅成本較高,而且風險較大。筆者了解到,一些小型的產權交易所為了生存不擇手段,有些甚至淪落為原始股騙局的幫兇,以股權掛牌轉讓的方式成為股份公司原始股的銷售商,成為明目張膽的大黃牛,參與一級半市場的違規交易。還有一些產權交易所還與松散的黃牛黨有著密切聯系,有的產權交易所以經紀人的方式培養了一批轉讓原始股的“持證黃牛”,用更多的花樣欺騙投資人。對于原始股騙局,筆者曾在《警惕“OTCBB”幌子下的原始股騙局》一文中進行過充分揭露,分析主要是黃牛們利用投資人不了解原始股背后的企業和不懂相關金融、法律知識,以及利用市場缺乏相應的法律和監管,大肆忽悠投資者,進行瘋狂圈錢。一些產權交易所以改制、掛牌上市等幌子,與騙子企業合謀制造虛假原始股,再以股權轉讓等方式來撮合交易、圈錢,對于這些淪落為原始股騙局的集成商和制造者,除了要追究其法律責任,還要清理整頓,讓其退出產權交易市場,以免給其他規范的產權交易所抹黑。
可是,目前我們國家有關產權交易的法律和法規相配套的統一法規或行政規章缺乏,管理者缺位,以及各產權交易機構內部交易規則和程序不夠完善,使各產權交易機構的交易行為和法律風險巨大,從而影響著產權交易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加之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權托管業務因無政策支持,嚴重影響了產權交易市場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實際上,早在1992年的四川成都紅廟子市場就自發形成了非上市股權交易市場,1993年5月被取締。隨后,從山東淄博開始,由各地方政府和人民銀行各地分行出面,陸續組建了各地的證券交易中心。加上進行柜臺交易的STAQ和NET系統,這些地方成為當時定向募集股份公司股份流通的主要場所。1998年,中國證監會出于防范金融風險的考慮,清理整頓場外交易市場,定向募集企業大量的內部職工股和法人股除了上市以外的流通渠道被堵塞后,非上市公司股權交易開始長期處于“灰色地帶”。2004年4月,證監會再次要求“對各種形式的非法證券期貨經營活動予以從嚴、從重打擊,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但是,違規經營繼續存在。目前證監會欲成立發行二部來管理、規范產權交易市場,筆者認為非常必要。但是一定要吸取曾經管理股市的經驗,不能再利用“發審”權利來攫取錢財、來進行權利尋租。對此,國資委可以參與監督國有產權的交易,可以號召成立產權交易行業協會,去檢舉證監會在發行管理環節中的不軌行為,保證國有產權保值增值、防止流失。而非去去爭奪這一市場的主導權,因為將來產權交易市場除了國有產權之外,民間、股份、私人產權進入交易是大勢所趨。隨著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不斷深化,產權轉讓日益增多,產權主體也將會發生變化,不僅僅是單一的國有經濟成分,產權交易市場逐漸會成為資產重組和資本進退的樞紐、存量資產與增量資本嫁接的平臺、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的橋梁。
李榮融也曾呼吁盡快建立規范的產權交易市場,并成立行業協會。他分析,主要是國有資本將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其它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將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這對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規范發展產權交易市場,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中產權的有序流轉,產權流轉的引導和評價機制,加強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監管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一個規范的產權交易市場。
所以,在目前發展、規范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和改革我國產權交易市場迫在眉睫。筆者希望最好能夠建立一個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監督機構,讓全國各地的產權交易機構規范地注冊為會員,在當地提供報價、經營經紀業務等職能,以防止不規范運作。另外,還可嘗試以做市商的方式來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證券經營機構作為特許交易商。這時,證監會可將發審職能獨立出去,只須監督做市商,而非運動員和裁判員一身兼。從而保證產權交易品種的質量,讓交易者在一個規范化和遵守“三公”原則的市場里,進行透明的產權交易,并讓中國的產權交易市場走向規范、發展壯大。
蘇培科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