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電機出口前途未卜
電機行業再一次試圖展開自我救贖的行動。
9月26日,中國電器工業協會中小型電機分會在上海又一次召開了行業會議。與去年以提價為目的不同,今年的會議以應對歐盟兩個指令為主題。
不同的主題使會議氣氛迥然不同。
去年的價格會議在中小電機企業看來是在火燒眉毛的背景下召開的: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攀升和銷售價格的“居低不升”已經把他們的生存空間越擠越小。所以去年的會議場面極其火爆,因為“會議結果將直接影響到企業未來的發展甚至生存”。
而今年的會議現場明顯輕松不少。歐盟指令的逐步實施似乎并沒給電機企業老板帶來多少煩惱。
然而,有專家提醒:歐盟指令以及更多的技術壁壘將是未來我國電機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如果處理不當,我國電機產品將有可能被排斥出之前已經進入的某些國外市場。那時,國內眾多以出口為主的電機生產企業將難以生存。
在劫難逃
中小電機一直是我國主要的出口機電產品。據海關統計,我國交流電動機的出口額1999年超過2億美元,2000年為32684萬美元,2002年為47985萬美元,2003年為
62401萬美元,2004年為8.6億美元。截止到今年8月底,我國的電動機出口比去年同期又增長了32%。
從數據中不難得出結論,近5年我國的交流電動機出口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而且增長勢頭漸猛。
資料同時顯示,歐洲、亞洲、北美洲是我國電機出口的主要地區。
這意味著歐盟頒布的綠色雙指令將直接對我國的電機出口產生影響。
歐盟25國于今年8月13日正式實施《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指令),2006年7月1日將實施《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指令)。兩指令實施后,歐盟將按指令對出口歐盟地區的產品進行相關監測,不達標企業將面臨被排斥出歐盟市場的威脅。
人們不免憂慮,歐盟指令對我國電機出口究竟有多大影響,我國近幾年電機出口的增長勢頭是否會因為歐盟綠色指令甚至更多的環保指令嘎然而止?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郭麗平在會上指出:從RoHS指令和WEEE指令的文本中似乎看不出與中小電機的關系,因為指令規定的10大類產品不包括中小電機,6種有害物質也是針對10大類產品,也不包括中小電機。
但是,作為配套件,電機往往與整機一道出口,而歐盟指令覆蓋的大型家用器具、小型家用器具、電氣和電子工具、玩具、休閑和運動設備都有電機。而從電機產品供應鏈上游看,中小電機使用的原材料,尤其是絕緣材料,各類油漆等,都有歐盟指令限用的有毒有害物質。“電機不同程度的使用了6種有害物質,尤其是絕緣材料等,因此作為家電或電動工具的配套件,如果出口歐盟市場,必然與整機一道受兩指令制約。”
WEEE指令已經實施,RoHS指令也將于明年實施,兵臨城下,中國電機企業如何應對已迫在眉睫。然而,最大的隱患還不止這些。
今年8月份,我國生產的價值8000多萬美元的電動工具由于沒有通過PAHs測試在德國海關遭扣押事件在機電行業引起軒然大波。
相對于事件本身,人們更擔心的是,除了電動工具,很多電器產品中都存在PAHs物質。德國很可能將來把設限的種類繼續擴大。
另外,因為德國是歐盟核心成員國之一,因此其影響力很快就能波及到整個歐盟。同時,歐盟的技術標準大多出自德國,一旦新的PAHs標準確立,英、法,甚至美國都將跟進。
其實,無論如何擔心,越來越多環保指令的出臺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透露消息,歐盟目前正在擬稿《最終使用設備生態設備指令》,并準備修改《低壓指令》和《電磁兼容指令》等。
可以預見,我國中小電機產品的出口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慌忙接招
業內人士坦言“我國是生產普通電機的第一大國,但出口的電機產品多是低端產品,面對國外的技術壁壘難有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 有人預言: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今后一段時間內將拿出相當一部分精力用于應付由于技術壁壘引起的貿易摩擦。
因此,如何提高應訴能力成了短期內電機企業要破解的首個難題。
在會上,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主任孫廣彬表示,從我國電動工具在德遭遇PAHs事件中得出經驗:目前,我國國內缺乏德國認可的權威PAHs第三方檢測機構信息,因此在近期的機電產品出口合同中雙方要對檢測方法和檢測機構達成一致,以避免產品在發貨后產生糾紛。
同時,記者了解到,我國新修訂的《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將于2005年12月1日開始施行。
與原實施條例相比,新實施條例增加、完善了代理報檢管理、驗證管理、風險預警機制、檢驗內容、檢驗方式和對不合格進出口商品的處理、對高風險進出口商品的檢驗管理、對從事檢驗鑒定業務的檢驗機構的監督管理以及法律責任等規定。
除此之外,孫廣彬還提醒電機企業要加大對相關法規的研究和人才培養,同時,密切跟蹤國外技術壁壘動態,盡早防范。
同時,他又強調“要應對環保指令,尋找替代材料,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實現產品升級才是治本之策。”
舊病纏身
但產品升級對于中國市場的電機企業來說并非易事。
蘇州巨峰絕緣材料有限公司一位參會人員介紹說:“其實我們企業能夠生產符合歐盟指令的原材料,但對于中國的電機企業來說價格太高,根本承受不起。”
一家電機企業與會代表說:“長期的低利潤使企業根本沒有實力進行產品升級。”
由于我國出口電機多為低端產品,技術含量一直是我國企業的短板,但借助低成本優勢,價格成了我國電機產品重要的競爭優勢。
前幾年,德國、意大利的品牌電機大約為我國出口電機價格的2~3倍,東歐等國的電機價格比我國電機價格高20%,然而,隨著原材料漲價和能源緊缺,我國要維持價
格優勢變得非常困難。要保住價格優勢就要承受原材料上漲導致的利潤空間減少,要保住利潤就要冒著失去一部分市場的危險。
再加上今年人民幣升值2%和電機產品出口退稅從17%下降到13%,更是讓本已十分艱難的電機企業打了個趔趄。
實際上,我國普通電機產品的利潤率如果能達到5%到8%,已經算是很高了,而4%的出口退稅率加上由于人民幣匯率變化而損失的2%,相當于給企業增加了6%的成本,這讓本已單薄的中小電機出口利潤又瘦了一圈。
而電機行業的惡意壓價又使得提價充滿了風險。“在國際市場上,最大的不利就是國內企業競爭的無序,自己打壓自己”,每一家電機企業都深有感觸。
資料顯示:新的《外貿法》去年7月1日施行后,我國外貿進出口經營權已全面放開。目前,國內生產電機的企業有1000多家,其中有二三百家企業有自營出口行為,
自然人也可以取得進出口經營權。競爭者增加,電機行業出口秩序更難協調。
低利潤低價競爭、惡劣的行業環境對于電機企業來說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只是,在應對不斷發展的國際市場提出的新的挑戰時,這些老問題又成了國內電機企業發展的絆腳石。
會議的發展似乎讓人出乎意料,起初以應對歐盟指令為目的的行業會議最終又將焦點對準到“如何提高電機企業利潤空間,統一提價”上。
會議最終達成協議:為了保證電機出口的利潤,中國電器工業協會與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考慮出臺一個出口電機同行協議價,進行行業制度性約束。
統一提價似乎又成了解決當前電機企業困難甚至應對環保指令的首要步驟,只是,這與我國電機企業最終走向高端之路不知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