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多品牌代理現狀簡析
專賣店,對于城市居民來講,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東西,每一個城市或大或小都會有一個專賣店聚集的區域,禁止車輛通行,組成了該市購物中心——步行街。入幕時分,各專賣店門頭霓虹閃爍,播放著或動感或動人的音樂,成為一個城市靚麗的風景線。
當城市的市場容量逐漸飽和,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將市場盯住了鄉鎮。這些做慣了專賣的老大們,卻在鄉鎮面臨到出乎意外卻也意料之中的難題---經銷商的多品牌經營。
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家俱、門業、小家電、太陽能、電動車、建材等行業。
這些行業所盯的目標,正是鄉村消費量最大的市場---婚慶。鄉鎮的經濟狀況現在自不必多說,當地經濟好的,就近就有些許工廠,勞動、上班兩不誤;自身經濟不太發達的多半到南方打工,存上十幾年,二十萬差不多是有的。蓋一幢漂亮的房子,給孩子娶個媳婦,早抱孫子安享天倫,是大部分中年人的夢想和追求。結婚時千攀萬比,人家有的自己自然是一樣不能少的,娶嫁妝是極近的招搖,一路鞭炮,滿載著家俱、電器的卡車開向幸福的新生活,所有的存款在這一件終身大事上花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有著這廣大的市場,自然的就有人去開墾。鄉鎮上店鋪眼看著越來越多,以專賣店為終端渠道的企業犯了難。
總有在一些知名品牌的經銷商,同時代理著當地一些小工廠的產品且是主流,因為價格便宜,而品牌產品太貴賣不動,這是經銷者不愿做品牌專賣時,給企業最多的解釋,也是某些經銷商不走量時對企業最多的抱怨。
在大部分經銷商意識中,鄉鎮的消費水平還遠達不到買品牌的級別。市場本身以鄉鎮為單位的區域劃分,也讓人感覺市場容量不夠大,無法專一經銷某一品牌。在鄉鎮我們很容易找到多品牌經營的店,同時代理某個品牌的太陽能和某個品牌電動車,可能還有某個品牌的家俱,品類多而亂,因本身店面又不大,很容易就形成了品牌雜貨店式的格局。
對于“雜貨店”里的品牌產品,消費者又會怎么想呢?以建材類行業為例,大家很少能在廣告里看到建材類如磁磚、乳膠漆等產品做廣告的,這些行業也確實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明牌,消費者用來分辨好壞的標準之一就是看是不是專賣店。他們一生可能就建這一次房子,裝修一次,所以對于專業知識是很欠缺的。磁磚是大理石的好還是花崗巖的好?厚一點好還是光一點好?客戶需要依賴銷售者,依賴店面給他們的安全感。所以對于多品牌經銷,消費者通常會有這些疑問、顧慮和后續問題:
1. 懷疑產品的品質
“這個品牌沒怎么聽過,你又不是專賣店,還賣這么貴?”客戶出現這種心理時,想讓他給高價基本是不可能了,公司又不會降價,經營者只能低價出售,不僅降低了利潤,同時還降低了對品牌的信心。
2. 無面子可言,轉介紹率低
“這又不是什么很出名的品牌,又不是在專賣店買的,哪兒能要那么貴,吹牛吧你?人家某品牌的專賣店也不過這個價錢”言外之意就是上當了,當用戶聽到親友這樣的評價時,會覺得很沒面子,自然不會轉介紹,于是生意越做越窄,在大好的市場里走入一條無光的死胡同。
3. 品牌識別系統不清晰
專賣店本身屬于企業識別系統中的一部分,包括門頭還有整個店面的裝修風格,用戶如通過一些別的途徑見過此品牌專賣店時。當他想購買此品牌產品時,肯定會先照印象找專賣店,非品牌專賣是很難被發現的。
總之所有的問題匯集到一塊時,就是消費者不認同,即使確實貨真價實,消費者也會認為本就不值這么多錢,不然你能放在這種店里賣?那個所謂的“貴”,也就并不指這個品牌貴,而是“品質不確定和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購買的風險貴”,銷量當然不會好。
當消費者不買賬,對經銷商自然是一種災難。除此之外非品牌專賣,還會在很多方面影響到經銷商。
1.資金分散,作大作強困難。
品牌企業為了維持客戶的穩定性,大多提出市場保證金、加盟費等要求,多品牌就意味著多支出加盟費用,各品牌進貨又是一項巨大的開支。資金有限,對每個品牌的投入自然是少之又少,資金斷流,想要擴大店面、加大宣傳力度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無人問津的尷尬。
以門業為例,一個品牌的市場保證金約3000以,有的經營者甚至同時代理四、五個品牌,出現嚴重的資金斷流,因無錢墊款而無法接工程單只媸零售,量小利潤也少。專賣經銷商因資金相對充足,就能接一些城鄉改造的小區工程,一次性上百樘的訂單,利潤自不必說。來自好兒郎門業的銷量統計證明:凡是走量平穩的經銷商,都是專賣體系,非專賣經銷商走量極小且極不穩定。
2. 精力分散,無法將任一一行做精做通
產品知識是經營者必須的條件,品牌越多就意味著要學要記的知識越多,經營者自已都有弄混淆的可能,自然無法跟客戶講明白說透徹,成交率自然就低。很多訂單生產的行業如家俱,對物流的依賴性又非常高,一個品牌對應一個物流,今天去這邊、明天上那里,接貨也成為一件很頭疼的事,耽誤著大把的時間。
因人精力有限,售后服務方面技術不嫻熟、行動不及時也將造成客戶的嚴重不滿。售后特定產品的安裝,是一個很關健的流程,因為此時客戶可能還沒有付全款,出一點問題都會導致收款困難。比如空調、門需要銷售者提供安裝、調試服務,如若找專人安裝,安裝費自然須從利潤中減去。不同品牌與不同廠家的對接也是一件麻煩事,經營者將心力都用在這些瑣碎事務上,哪還有時間去分析市場行情,把握最新動態,做市場推廣?所以也就無法真正將某個行業做精做通。
3. 店面陳設雜亂,降低品牌形象
店面面積有限,產品品類又多,如何陳列也是一種學問。經銷商本就精力不足哪有時間去學習這些,只能任其雜亂無章。這點無需多談,跟上面提到的消費者的心理是相通的,所謂品牌形象,也就是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認知越低、越差,品牌形象也就越差。
4. 無銷量突出品牌,損失隱性利潤
多品牌經營,今天這個走一點量,明天那個賣一點貨,或許算整個店的量還是不錯的,但歸到每個品牌分類匯總后,問題立馬就出現了。品牌企業為刺激經銷商走量,會設定相應的獎勵政策,也可用來維護大客戶。在護膚品行業,很多品牌已經開始給專賣店內導購發工資,當作一種隱性補貼,建材行業送車、送電腦也成為尋常現象。看著別人平時挺清閑,到年底卻能開著公司送的車,自己忙里忙外卻舅舅不疼姥姥不愛,哪個企業都以銷量不夠不予獎勵,損失著巨大的隱性利潤。
5 利潤越低越進便宜貨形成惡性循環
消費者不買賬,多半經營者會認為是產品價格太高,而消費水平太低,他們就會慢慢放棄高端大量銷售低端,利潤也越來越低,客戶隨之越來越不想出錢,逐漸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將這些多品牌經銷商所出現的問題列出來,其實不難發現,消費者所謂的貴,不是“品牌”貴,而是無法分清真假、判斷真正的價值,所以覺得“貴”,萬一買錯了這個代價太貴,價格只是其次,真正占主導的是經營者的心態,有沒有決心和信心將專賣店經營好。記得公司新上一個低端系列產品時,通知一位走量相當好的專賣經銷商,他收到消息只說了一句話:我對低端不感興趣。自此再沒咨詢過低端,他也從沒賣過低端品。反而是一些多品牌經營的經銷商不斷的報怨產品太貴、賣不出去。
鄉鎮市場確實不大,僅代理高端著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將很大一部分顧客阻擋在門外,如一個店面能含蓋高、中、低檔各個市場,對于經營者來說就能擴大客戶范圍,對銷售是有利的。在此就建議經銷商,試著去尋找那些產品梯隊齊全、價格橫跨區域大,品牌延伸性強的品牌。例如家電界的海爾,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電腦、空調、電磁爐等等一應俱全,高、中、低檔應有盡有;門業的好兒郎,產品有鋼木門、實木復合門、超強聚酯門、防盜門、非標門、強化木門,鎖具、合頁、門吸等配套五金也一應俱全。這些品牌本身品牌的延伸性就相當的好,同一個企業研制、生產,同一個企業提供服務,當然能省去很多跟企業打嘴仗的時間和精力,又能得到品牌銷量帶來的豐厚額外獎勵,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很多品牌企業為促進經銷商開專賣店,也有什對的裝修獎勵政策,或額外補貼政策。這些補貼是只要投入專賣店即可享受,也是只有品牌專賣才能享受的。專賣店統一的企業識別系統也是品質、真貨的保證,消費者認可,產品高中低檔全有,用戶都能找到價位適中的、適合自己的,又能享受品牌的優質服務,消費者滿意了轉介紹率就高,財源就滾滾而來。對于這類品牌經銷商所需要投入的精力財力,想必也就是全部了。
總之要想即產品齊全,客戶群體寬,又能賣得好價錢,就一句話:選好延伸性品牌做專賣。